中國西藏網 > 生態(tài)

撂荒地變身大牧場——一座高原村落的美麗蝶變

發(fā)布時間:2022-02-25 15:18:00來源: 新華網

  袁家莊村的4300多畝撂荒地,重新“活”了過來?!霸瓉砩缴祥L的都是1米高的野草,土地里根本出不了糧食?!笨粗矍捌秸母咭?guī)格農田,60歲的村民郝大成深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巨大變化。

  袁家村地處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洪水鎮(zhèn),由于村子地勢高,引水難,貧瘠的農田收益微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老年人只能守著家門口的幾畝水地,山上的農田基本都變成了撂荒地。

  2016年,這座偏僻荒涼的小村落里建起了一座生態(tài)循環(huán)型牧場——東牧灣現(xiàn)代生態(tài)大牧場。

  通過流轉袁家莊村、石嶺子村、大寨子村等附近3個村莊的7432畝撂荒地,牧場種植金皇后、隴東紫花苜蓿等優(yōu)質苜蓿4700多畝。如今,牧場流轉的7432畝撂荒地已經完成全面復耕,在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的扶持下,其中2700畝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昔日的撂荒地,重新散發(fā)出了生機。

  借助這些高標準農田,東牧灣牧場打造出了一個優(yōu)質飼草種植、高端牛肉生產以及有機肥還田的循環(huán)農牧業(yè)模式。

  牧場直接帶動387戶當地農民獲益。此外,牧場還直接從當地村民中招工,解決了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就業(yè)問題?!八麄儾幌衲贻p人能去城里打工,但他們有豐富的養(yǎng)殖和種植經驗,很適合到牧場來工作?!鼻嗪|牧灣農牧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瓏說。

  2017年開始,村民郝大成就來到牧場工作,由于工作踏實、負責,他還被聘為場長。郝大成告訴記者,他將家里的28畝地全部流轉了出去,流轉土地每年就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F(xiàn)在,自己和老伴都來牧場打工?!耙荒晗聛砦覀冊诩议T口就能有七八萬元的收入,這比去城里打工賺得都多!”

  走進牧場,4座寬敞的肉牛養(yǎng)殖車間整齊排列,一群群身形肥壯的肉牛正在悠然進食。過道上的電子顯示屏上準確地標示出牛的品種、數量以及它們的“餐單”。

  陳永瓏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肉牛的養(yǎng)殖水平,公司引進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飼草專家提供技術支撐,為不同品種的牛群調制最適合的配方,從而提高牛肉肉質。

  從原來的撂荒地到如今的大牧場,袁家村走出一條綠色發(fā)展的美麗蝶變之路。2021年,牧場還被評選為青海省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

  “再過兩個月,山上的田地里將開滿苜?;?,那是我們村里最美的時候?!焙麓蟪烧f。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