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塔巴陶瓷的千年之變

發(fā)布時間: 2024-08-20 15:26:00 來源: 《中國西藏》漢文版雜志2022年第3期


藏族風格的陶瓷茶杯和碗。白玉芬 攝

  近幾年來,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縣委、政府及江蘇南京援藏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5月21日成立了“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工藝品傳承有限公司”。借此契機,墨竹工卡縣塔巴陶瓷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帶動農牧民實現經濟發(fā)展和共同富裕。傳承千年的塔巴陶制工藝,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指導方針,使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實現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非遺活化”,開拓了陶瓷藝術發(fā)展的新局面。

  千年歷史,與時代同行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西藏古陶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fā)展,它凝聚了古代祖先的情感,同時也帶著本土的泥土芬芳,表現了民族文化、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的畫卷,同時,也描述著民族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fā)展和變化,伴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前行。

  塔巴陶瓷器,也是拉薩歷史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墨竹工卡縣在遠古時期,屬于拉薩河上游流域。在遠古時期,拉薩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孫波(藏語,森巴、松巴),其中,墨竹工卡縣就屬于它的范圍。孫波部落的手工業(yè)在當時非常發(fā)達。公元7世紀,該部落被吐蕃王朝收復。

  相傳在12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吉巴西多吉(又稱,益西多吉)的修行人,在塔巴村對面的帕嘎曲巴山的曲念卓嘎修行洞里修行。有一天,他偶然把泥巴扣在自己的膝蓋上做成了碗,于是,他又模仿牛鼻子上的環(huán)做成碗的把手,由此,塔巴陶瓷制作技藝在該地開始逐漸發(fā)展。在吉巴西多吉的帶領下,塔巴的一些農牧民開始跟他學習制陶技術。這一技術傳承千年之久,成了如今當地農牧民群眾的傳家之藝。

  塔巴陶瓷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塔巴陶瓷藝術在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是以師徒傳承、口耳相傳,交流較少,所以在技術與工藝上,比較傳統。過去,塔巴陶瓷的工藝比較簡單,用來滿足當地群眾家庭生活用品,后來有一些發(fā)展,在民主改革前的帕熱組的制陶工藝,相對精細一些。

  如今的塔巴陶瓷,經歷了千余年的發(fā)展,也從粗制手工發(fā)展成了精細產品。

  2006年塔巴村的民間傳承陶藝,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品類眾多,覆蓋面廣


工人正在制作陶瓷。白玉芬 攝

  塔巴從以前手工陶制品,發(fā)展成了陶與瓷結合的制品。產品包括具有民族日常生活用品的餐具類、煮奶茶壺、火盆等炊具,還有酥油罐等產品,香爐和一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藝品、裝飾品等。以前的工匠能制作18個品種的陶制品,現階段,工匠能制作的品種已達45種。

  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收致富

  為了促進墨竹工卡縣塔巴陶瓷的更好發(fā)展,使傳承千年的陶瓷技藝發(fā)揚光大,墨竹工卡縣委、政府與南京援藏干部一起,尋求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式,以期實現農牧民創(chuàng)收和經濟發(fā)展。于是,引進南京彌盛陶瓷有限公司的技藝與方式方法,與塔巴陶瓷進行聯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開拓新的渠道。

  該項目以傳統的工藝巧妙結合現代工藝,創(chuàng)新出精美的陶瓷工藝,使其產品既有傳統工藝與現代之美的巧妙結合。銷售方向主要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外銷主要銷往美國、歐洲、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內銷渠道主要以餐飲業(yè)、咖啡店、及線上銷售等為主。

  引進專家團隊,注入新活力

  2019年,在江蘇南京對口支援第九批的推動與協商下,引進南京彌盛陶瓷專家團隊。2020年5月21日,南京彌盛陶瓷與塔巴陶瓷合作社合資成立了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工藝品傳承有限公司。該合作項目使塔巴這個千年之久的陶瓷工藝注入新的活力。傳統的塔巴陶瓷制作比較分散、生產規(guī)模小、加上傳承人數越來越少,塔巴陶瓷制作技藝正在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近幾年,塔巴也在探尋開拓塔巴非物質文化遺存——塔巴陶瓷的技藝之路,政府非常重視。塔巴陶瓷產地位于西藏,由于高原缺氧,含氧量沒有內地高,所以,陶瓷的燒制成品有所欠缺。為了克服地理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陶瓷制品質量,該項目開始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燒制方法,最終引進燒制陶瓷爐這一加氧方法,使其產品更加趨于精細,進而提高質量。技術升級后,塔巴的陶瓷品種發(fā)展為200多種為農牧民經濟增收和拓寬就業(yè)渠道,作出了實質性的改善。現在該公司有9名非遺傳承人,年齡最長的非遺傳承人堅才老人已82歲高齡。

  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相信未來的塔巴陶瓷,會綻放出更為鮮艷的生命之花。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