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數據不僅“殺熟”,還能“殺生”?

發(fā)布時間:2022-11-02 11:07:00來源: 工人日報

  本報訊(記者郜亞章)同樣的商品,對老用戶的價格比新用戶更高的大數據“殺熟”已不新鮮。近日,有消費者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相同的鏈接、同樣的產品,新用戶收到的商品質量卻遠低于老用戶,該消費者懷疑自己被大數據“殺生”了。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和男友在同一家店鋪買了兩條一模一樣的項鏈,質量卻有天壤之別。”今年8月份,來自廣東的張女士在某珠寶旗艦店網購了一條珍珠項鏈,收到后很滿意。接著,她的男友為了孝敬“準岳母”,在同一家店鋪下單了一條款式、尺寸、價格完全相同的項鏈。然而,張女士表示:“兩條項鏈的珍珠完全不同,明顯一大一小?!?/p>

  張女士仔細對比發(fā)現,兩條項鏈的鏈接、發(fā)貨單完全一致,可品質、品相、尺寸都有明顯差異,這讓她很不理解:“客服說這是珍珠天然生長導致的,但用以解釋如此大的差異難以服人?!睆埮繄猿终J為,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出自己是女性,在首飾選品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同時分析其男朋友未搜索了解過相關產品,缺乏甄別能力。“我懷疑遇到了大數據‘殺生’。”張女士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一些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時遇到過與張女士類似的經歷。消費陷阱難道披上了新的“外衣”?大數據“殺生”真的存在嗎?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艷認為,大數據“殺生”并不符合數字時代的商業(yè)邏輯。“對于商家而言流量很重要,沒有理由對慕名而來的新顧客潑冷水。消費者觀察到的大數據‘殺生’,可能是用戶畫像中一部分客戶被認定為高端客戶,而另一部分不是高端客戶?!鄙蚱G說。

  “無論是大數據‘殺熟’還是‘殺生’,都是平臺經營者基于算法等技術手段分析出消費者的偏好,對相同的商品差別定價或者區(qū)別服務?!鄙蚱G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數字技術優(yōu)勢的副產品就是基于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差別定價。但電子商務平臺作為生產商和消費者的中間平臺,如果信息不對稱、規(guī)則不明晰,就容易給消費者造成商家利用大數據“殺熟”或者“殺生”的印象。

  北京大學互聯網發(fā)展研究中心聯合360集團發(fā)布的《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有七成公眾感覺算法能獲取自己的喜好、興趣,從而“算計”自己。

  沈艷建議,面對算法等技術手段分析消費者偏好可能產生的違規(guī)行為,要推動算法審計,評估算法中一些參數和權重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過調整權重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同時,也要讓消費者、平臺方、監(jiān)管方等各方理解算法規(guī)則,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工人日報

  郜亞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